「藝術究竟是什麼?若我們將其視為一種與日常生活脫節的神聖不可言說之物,它便離我們越來越遠、最後只會淪為對人類毫無意義的浮塵。藝術創作永遠都必須發自生活,更必須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生活中必定存在著藝術,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Marina Abramović
「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好的藝術必反映生活。」這是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創作不變的信仰。早在五十年前的70年代,出生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前身)的她便開始透過創作挑戰著觀者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Rhythm”《韻律》系列行走在藝術與生活的微妙邊界上,將觀眾拉進創作,透過作品討論人與人的信任與脆弱。
1988年,自中國古典神話汲取靈感的”Lovers”(愛人們)一作由她與創作搭擋兼伴侶德國藝術家Ulay自北京萬里長城的起終兩端各自往彼此的方向走,約定在中途碰面後便結束彼此伴侶關係,被人們視為浪漫的凋零佳話。
韻律系列之中的”Rhythm 0”(韻律0)標誌著阿布拉莫維奇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此作對道德與法律的脆弱邊界提出考驗。72件由她挑選的物件置於面前的桌上,種類十分隨機,具有危險性的刀具、上膛的手槍,或稀鬆平常的羽毛、花朵與橄欖油。觀眾將在不需負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下,選用桌上的物件對藝術家做出任何舉動。隨著群眾逐漸發現自己掌握了眼前這個人的生殺大權,表演必然變質。果不其然,具備高觀眾參與度的此作以某人將槍口指向阿布拉莫維奇並立刻被群眾壓制的驚濤下結尾。此作除了討論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權力關係,我們也可以將《韻律0》理解為一種社會實驗,反應出群眾在無道德與法律壓力之下所可能產生偏差於常規的行為。
2010年的作品“The Artist is Present”《藝術家在場》則是阿布拉莫維奇除了”Rhythm 0”最廣為人知的作品。736小時,橫跨超過一個月的展演時長,藝術家本人親坐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內,自願上台的參與者將坐在椅子上與阿布拉莫維奇兩兩對視,凝視藝術家的一舉一動,感受現場的能量,每次眨眼、每道呼吸、一切因為時間流逝而產生的軀幹晃動與酸楚,以及長時間端坐而產生的種種內心雜念。我們凝視著不只是對方,而是滿滿的傷悲喜悅,一切最在場、最原初的痛苦與狂喜。
人稱行為藝術教母的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2022秋季位於Oxford Modern Art(牛津現代美術館)的個展“Gates and Portals”《通道與路徑》是她獲該機構之邀於2021年間的夏季所進行的駐村創作,藝術家也在駐地時期善用了牛津Pitt Rivers Museum的文獻與館藏,將當地的文化資源挹注進她的創作。展覽的概念源自於阿布拉莫維奇近年開始關注的宗教與信仰議題,包括宇宙能量、藏傳佛教、巴西薩滿教、以及澳洲傳統的部落信仰。她相信人類心靈需要進行徹底的掏空與釋放,才能讓位給更多知識與能量。藉由交出部分身體主導權,人類方可掀開層層干擾,體驗這個在資訊過載的年代裡少有的、全然的平靜。
「在過去,展覽中的觀眾們往往被動且安靜的接收展覽中的一切,但在這,你會看到一個使觀眾不只是觀眾的展覽,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體驗,一個發生在你身上、而不是只在你眼前的展覽。」Marina Abramović
整場展覽可被視為一件作品,一件分階段緩慢剝除觀者習以為常感知的作品。藉由截斷五感平常所負擔的外在感知任務,阿布拉莫維奇希望觀眾往自己的內心走去,並用心聆聽。觀者被要求將手錶與手機等電子產品置於場外集中保存,是為第一層的感官剝奪。入場後,觀者戴上抗噪耳機,並被要求將眼睛閉上,並經由工作人員的肢體牽引至不同位置進行「冥想」,並會在15分鐘後輪替場內不同站位。這是第二層的感官釋放。
下一階段,除了隔音耳罩,觀者將被蒙上眼罩,由展場人員牽引至另一區域在椅子上坐定,以坐姿進行這一階段的冥想。房內不只自己一人,相反的還頗為熱鬧,因此在冥想的同時也不經意地獲得許多場地內正發生的額外訊息,例如刺進眼罩內的室內白熾光、忽近忽遠的腳步聲以及場內人數擁擠而發散出的各種身體氣味。
最後一階段發生在空間十分開闊的挑高展間,展間中央佇立著一道佈滿發光水晶的巨型拱門,角落則散落數張可供躺坐的軟墊。觀者被告知可以任意穿越水晶門,感受其散發出的能量,並選擇房內一角繼續靜坐冥想,感受自己與此地的能量流動與共鳴。冥想並無時限,當觀眾自覺滿意後,便可離開並領取交付保管的電子產品。
此展主題起源自於阿布拉莫維奇近年關注的形而上靈性思考,她相信唯有將心靈徹底的掏空釋放,才能打開身體,邀請宇宙中更為廣闊的知識與能量進入。《通道與路徑》如其展名,邀請當代人類關閉鏽蝕斑斑卻習以為常的傳統感官,張開毛細孔去感受環繞身邊的能量。
《金剛經》提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現代生活讓一切變得唾手可得,我們在還沒意識到時便已被無盡的濁雜資訊所淹沒,這的確是一個過分執著於表象的年代。但佛說相本虛妄,何須在意?想想我們上一次用力端詳鏡裡的自己並開口跟自己說話是什麼時候呢?阿布拉莫維奇擘劃的這趟心靈之旅邀請我們在資訊過載的時代暫停向外的探尋,張開內心之眼,端詳自己,享受得來不易的平靜。
Commenti